转眼间,毕业已近六载。记得2011年8月,那个炎热的夏日,我从江西赣州信丰火车站匆忙登上了北上的列车。不知这是命运的逃离还是上天的眷顾,那是我第一次离家如此遥远。如今重返南方,每日奔波于工作与生活之间,看似忙碌却又仿佛无声无息。
记忆中的学生时代,老师们的话语犹在耳边。高中时,老师说高考是千军万马的指挥棒;初中时,老师说中考是踏入大学门槛的关键;小学时,老师既严厉又风趣,逼着我们埋头做题。作为90年代出生的孩子,说孤独也不孤独。曾经有许多伙伴同行,但走着走着,有人停留,有人继续,最终只剩自己形单影只。
如今的生活节奏快得让人喘不过气,除了上班、下班、吃饭、睡觉,似乎找不到心灵的寄托。偶尔提笔写些文字,记录大脑中闪现的思绪、眼睛看不见的风景、耳朵听不到的声音,仿佛这些都需要被消化吸收。
我出生在农村,是个地地道道的放牛娃。从离开家乡到再次归来,看似什么都没变,唯一改变的是那些无法追回的时光。2011年夏天,18岁的我走出高考考场,总觉得自己像个失败者,做什么都做不好。直到估分时发现自己能上二本,那种庆幸感让我连放牛时都感觉小草在欢快地生长。大学,对一个毫无概念的高中生来说,充满了憧憬与向往,丝毫没有回头的意思。
选专业时,我咨询了已工作多年的表哥,他说计算机和金融是当时的热门。离开教室前,我随手拿了一本《高考天地》,在没有上网、无人指导的情况下,懵懂地选择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。现在回想起来,只觉得当时的自己天真又可爱——明明喜欢技术,却因为觉得"信管"听起来简单而错过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。更可笑的是,我的第一志愿还填了空气动力学,真是让人啼笑皆非。
记忆总是模糊不清,现在的我视力不佳但感觉尚可。无论做什么,只要用心去做就不会后悔,只是每个人到达终点的方式不同。如今27岁的我,已成为一名中级Java开发工程师,在IT领域深耕近11年,可以说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。
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个专业在国内一直不温不火,就像一潭静水,不亲自触碰就不知道它的温度。大学四年,我曾暗恋过一个女生,但只限于写信交流——我不善言辞,更不懂约会。记得学校新建了图书馆,我在那里第一次接触C语言,练习打字。刚入学时上计算机基础课,同学们都在网上冲浪,而我还在找开机按钮,这场景与初中时如出一辙。大学教会我:只要找准方向,坚持不懈,诚实做人,就不会被人当作傻瓜。
这个专业涉猎广泛,涵盖计算机、经济学、管理学甚至法律知识产权。现在想来,真该好好钻研人力资源方向。这个领域充满变数,既能招贤纳士,也能裁减人员,手握生杀大权却要铁面无私。我热爱技术但不痴迷,喜欢睡觉却不会长眠不醒,只盼着哪天能睡个好觉。
兴趣确实是最好的老师。大学前三年,我几乎都是独自在教学楼和图书馆之间穿梭,偶尔去自习室,但因为靠近马路太吵而作罢。十多年的求学生涯让我明白,这只是一个必经的过程,但期间遇到的人、经历的事、去过的每一个地方,都让我的记忆逐渐清晰。虽然听力尚可但视力欠佳,总是听得多看得少;不善言辞却偏偏遇到需要说话的场合。我一直认真做事,虽不是优等生但尽职尽责,总觉得亏欠太多。直到大三遇到爱吵架的室友,让我总结出一个道理:困难像弹簧,你弱它就强。
工作多年,仍有放不下的执念。一边寻找另一半,一边又抗拒恋爱。现实如此骨感,挫折接二连三,我常常低头做事,抬头望月。
文字就像催化剂,不看也罢,看了容易沉醉。它会发酵,就像蒸出的馒头,格外香甜。
文章整理自互联网,只做测试使用。发布者:Lomu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it1024doc.com/10310.html